守护绿水青山再造“金山银山”——甘肃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观察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及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地形多样,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多,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自然条件严酷,是全国最早开展退耕还林试点的地区。经过十几年来的努力,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14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我省抢抓这次打造金山银山的历史机遇,把新一轮退耕还林还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与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和藏区三大贫困带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特色林果产业建设融合发展,切实巩固和扩大了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提高退耕还林效益的,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退耕还林带来的巨大收益在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甘肃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从1999年启动实施至2013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23亿元,完成工程建设任务2845.3万亩。工程实施涉及了全省14个市州的728.5万农村人口,工程建设使全省林地总面积增加了40%,每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848.94亿元。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风沙危害呈逐步下降趋势,长期超负荷运行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一些过去干枯的泉眼重新出水,一些长期断流的河流恢复流水,一些多年未见的动物重新出现,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直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变了长期以来山区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的习惯,使群众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为实现少种、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退耕还林还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群众林果、养殖、劳务输出多业并举,不断拓宽致富门路,不但没有因耕地减少而饿肚子,收入反而大幅增加。以张掖市为例,据当地劳务部门测算,平均每退耕22.3亩,就可以向外输转劳动力1名,近年来工程区新增加外出务工人员2.2万人,平均年纯收入3500元,相当于退耕地每年亩均增收156.95元。
2014年9月,我省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编制总体方案,将工程区划分为河西走廊退耕区、中部沿黄河退耕区、甘南高原退耕区、南部秦巴山地退耕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退耕区等五大区域,并规划从2014年到2020年,分年度依次对适宜退耕还林还草的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度至25度坡耕地中的非基本农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2014年国家下达我省的65万亩建设任务,在全省8个市州实施,现已全部完成。
2015年下达130万亩(其中还草10万亩)建设任务,在全省10个市州实施,截至今年5月10日,全省已完成地块落实113.77万亩、占总任务120万亩的95%,完成造林107.98万亩、占总任务的90%。根据测算,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规划的任务,将使全省林草植被覆盖率净增约2个百分点,生态效益年总价值达到550.56亿元。根据国家规定,新一轮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除去其中安排的种苗造林费300元,全省所有退耕农户从工程建设中获得的国家直补收入为123.74亿元、年均17.68亿元。有专家认为,除了生态和经济效益,随着新一轮工程的持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耕作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必将成为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引擎,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群众盼望的民生工程毫无疑问,退耕还林还草是甘肃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工程,还是防治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关键工程和促进生态移民的民生工程。以我省秦巴山区、六盘山区、藏区等贫困片带和风沙严重危害区等规划退耕还林还草区为例,这些地区既是生态治理和保护的源头地区,又是自然条件最为严酷,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最为脆弱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作物种植收益较少,近年来农户大多外出务工,有近一半坡耕地常年弃耕撂荒。
因此,在这一地区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进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不仅不会影响粮食安全,反而会从源头上遏制水土流失、风沙和地质危害,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把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上移民搬迁出来,有利于促进我省实施有计划的生态移民战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公共财政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加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对耕种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的依赖程度逐年降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据中科院调查,我省95%以上的农民认为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对退耕还林的认知率达99%,改善生态、加快转型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干部群众退耕还林的愿望十分迫切。近日,记者在安定区凤翔镇上台村见到村民马铃时,他正在自家的院子旁栽树。谈起退耕还林工程,今年64岁的马铃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是干旱山区,过去太穷了,没啥树。
退耕还林十几年,我们这里的生态明显好了起来。下了雨,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水全聚到树窝子里了。所以,新一轮退耕开始后,大家都是举双手赞成。马铃介绍说,去年退耕栽树时,由于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村里人开会一合计,干脆每家出200元找了个工程队负责整地栽树。
马铃告诉记者,这个钱,工程队并不好拿,栽了树,还得按照政府标准确保成活。据了解,定西市在工程实施中要求乡镇村社干部、林业技术人员、农户或专业队三到位,各负其责,按照作业设计要求规范组织施工,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为保证新一轮退耕还林质量打下了基础。全省各地纷纷加强对苗木采购和施工过程的管理,通过统一采购招标、议标等方法,优先采购当地乡土苗木,从各个环节保证苗木质量,最大程度保护了农户利益。
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根据省委省政府实施1236扶贫攻坚战略,我省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一地区农作物种植收益很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特别是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等区域优势资源长期未能开发利用。为此,我省借助退耕还林国家资金投入,在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品,发展特色经济,集中力量根治这一地区的贫困面貌。各地也将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为重要依托,将85%以上的任务安排在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始了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天水市6个贫困县区在580个贫困村安排退耕还林6.2万亩,营造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4.5万亩,受益群众100多万人,创建了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陇南各县区突出区域特色,将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今年全市依托退耕还林新发展核桃17.47万亩、油橄榄3.67万亩、花椒2.19万亩、其他经济林3.26万亩临夏州各县区以经济林为主,生态林为辅,主要种植核桃、花椒、啤特果等,助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一年多时间的实施过程中,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退耕农户通过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促使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拓宽了脱贫致富的渠道,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记者陈泳)。
本文来源:365完美体育app官网-www.namingpin.com